前言
低價不是利多,當硅金屬(金属硅)行情急跌時,往往不是採購者好消息,而是高風險的開始。本文從鋁廠實務需求切入,解析當前市場那些被低價掩蓋的關鍵隱憂,幫助你制定更穩健的採購策略。
一.品質風險:成分偏差與返工成本
當供應商壓低報價,勢必會削減品質控管成本,導致 COA(成分分析報告) 與實際成分不符。如果 Si 含量比合同低 1%、Fe 偏高 0.1–0.2%,就可能引發熔爐堵塞、鋁材表面瑕疵,甚至影響合金性能。有研究指出 Fe 的微量差異即會降低鋁合金機械強度與延展性(來源:Research on Silicon Impurities)。
二.交期風險:低價貨來得慢
低價往往來自產能過剩小廠,但這些小廠可能排不到港口、缺少出口倉儲或無法保證連續供應。根據 SMM 報告,2023年出口排程延遲率達 18%,原本保證 10 天出貨的小批量合約,實際可能延後至 20 天以上(來源:SMM 報告)。對鋁合金廠來說,缺料即停線,每天停機就代表數萬美元損失。
三.庫存風險:過度提前囤貨帶來現金壓力
低價階段容易讓採購者「撿便宜」,結果囤積數百噸庫存,但累積的入庫成本與儲存費用會扣減套利空間。現貨市場價格回升,鋁廠短期沒出貨能力時,就有可能「高買低賣」。建議採購部門使用月均庫存模型、控管現貨占比 <20%,並建立多段進貨節點減少風險。
建議策略圖表
風險類型 | 建議應對策略 |
---|---|
品質風險 | 簽署 COA 成分保證條款,保留三方抽樣權 |
交期風險 | 採用「主供」長約 + 「現貨」備援策略 |
庫存風險 | 分批囤貨、控管現貨占比與庫齡管理 |
為什麼選擇誠信供應商很重要?
像 重慶五礦(CMETC) 這類具備出口資質與長期合作信譽的供應商,能提供 COA、成分保證、FOB/CIF/EXW 的交期控制機制,並在合約中明定品質與交期賠償條款,是鋁廠保持現貨彈性與長約穩定的最佳選擇。
🔗 相關閱讀
- 硅金屬行情分析與價格走勢:金屬硅價格分析
- 架構第二貨源與供應鏈備援策略
FAQ:行家常問的問題
Q1:是不是只要報價比市場低就應買?
A:不一定。低價可能意味品質風險、交期不穩或庫存壓力。推薦「長約+現貨備援」搭配使用。
Q2:如何檢查 COA 成分是否真實?
A:採購可與第三方實驗室 blind testing 比對 COA 資訊,以保障驗收品質。
Q3:有哪些供應商能兼顧成分、交期與價格?
A:具備出口能力、COA 認證與月度出貨記錄的誠信供應商,如五礦,是行家常選項。